close

 


 

 
 





 


享福與吃苦 


 


現代人的大毛病,只是圖享福,不願吃苦。
一般做父母的,常常以為年紀大了,應該享福;享不到福,便嘆命苦,便悲福薄。
有許多青年人也作如是想,看見人家享福,羨慕得很;
勉強他們暫吃辛苦,而他們的欲望、他們的希冀,總是對準享福的方面去進行的。
甚至讀書只要文憑,不肯在學業上努力;只望“做人上人”,不願“吃苦中苦”。
這種觀念,雖不敢說普遍在一般青年的腦海當中,但至少有一部分,甚至一大部分。
我們不得不注意,不得不警覺。
我們不必希望做“人上人”,但必要做“人中人”。我既是人中人,就當盡人的一份責任。
沒有農夫,哪裏有飯吃?沒有瓦匠、木匠,哪裏有房子住;沒有工、商,哪裏有物品?
沒有效命沙場的戰士,哪裏可以制服敵人,保護我們的安全?
沒有嘔心絞腦的學人,哪裏會有發明、發現和著述,來滿足我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?
我們一時一刻的需要,都有無量數的勞動者~
無論是勞心或勞力~辛辛苦苦地來供給,而我們坐享其福。
我們若不是也吃一點苦,也盡一點責,我們非但對不住他們,亦且何以對得住自己呢?
特殊階級的人,坐享優越的生活權利;
或擁遺產,或發橫財,或領乾薪,他們享現成福,用不著吃苦,也想不到世上有苦可吃,
這真是人群的蠹蟲。
我們須知最可敬愛的,是世上最大多數的肯吃苦、肯工作的平民,
他們只要做一天人,就作一天事,他們的生命總是完全靠吃苦來撐持的。
吃苦的人多,享現成福的人少,社會國家自然富強;
吃苦的人少,享現成福的人多,社會國家自然衰弱。
若是大家都要享福,不願吃苦,國家未有不亡;享福也就等於泡影,終至吃苦而已!
我們翻開歷史來看,古今中外,幾多聖賢豪傑,哪一個不是從吃苦中磨煉出來的?
佛祖身為王子,多福多樂,獨願捨家入山,苦修六年,
睡在曠野中、樹林下,穿著死人遺下的衣服,每日僅吃幾粒豆子、幾粒芝麻,維持生命;
這是多麼苦惱,而他獨處之泰然,所以成為教主。
孔子一車兩馬,周遊天下,寧受天下揶揄,而救世之心終不稍減,奔波之苦迄未掛懷。
這種吃苦的精神 , 尤其是我們應該效法的。
再看晉朝名臣陶侃,他怕生活過於鬆散,每天要搬磚頭;
英國名相格蘭斯頓,每日午飯後要劈一點鐘的柴。
難道他們一個要做瓦匠,一個要做火夫嗎?
笑話,笑話,他們絕不是的。
他們不過藉此鍛煉吃苦的精神,恐怕身體安逸了,將來不能做事。
他們的用心是很深遠的。
《論語》說:“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難矣哉!”
《大學》又說:“小人閒居為不善,無所不至。”
王陽明解說道:“閒居時有何不善可為;
只有一種懶散精神,漫無著落,便是萬惡淵藪,便是小人無忌憚處。”
前清末年,京城裏的旗人,個個總靠一份口糧,舒舒服服過日子;
個個都是整日裡拿著一只雀籠,口裏哼著幾句京腔,何嘗不舒服;何嘗不享福?
就此一點便可亡國而有餘,哪裏還能夠支持得住國家!
我們不怕享不到福,只怕吃不到苦。享福、吃苦,都是有代價。
以吃苦始者,多以享福終;吃一己之苦者,享一己之福;吃眾人之苦者,享眾人之福;
真正會享福者,先要倍嚐艱苦,而後苦盡甘來,始有滋味。
孟子說:“人之有德、慧、術、知者,恆存乎疢疾。
獨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,其慮患也深,故達。”
又說:“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;
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: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
這是磨煉意志的最好機會,這是鼓勵吃苦的不二法門。
諸位青年啊!你現在很失意嗎?你家裏很窮嗎?沒有錢買書,沒有力量升學嗎?
你身子很單薄嗎?你腦筋遲鈍,不能做艱難的功課嗎?
你想改科,貪圖省事嗎?你過慣了學校生活,受不住家庭壓迫、社會欺凌嗎?
你自以為是少爺階級、上流身分,叫你灑掃、應對、布衣、惡食,你就不肯嗎?
你假如存著這種心思,你的前途還有什麼希望呢?
奉勸諸位:得意莫歡欣,失意莫苦惱。享福不為福,吃苦不為苦。
孟子說:“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。”
宋儒又說:“少年得志大不幸!”
現在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,正志之士努力工作之日,
摩頂放踵,有所不惜,更那裏可以偷安旦夕,享福自娛?
我們雖不敢希望,各個人能有範文正公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氣概,
但至少要有陶侃、格蘭斯頓的勤懇、不懈的精神。
我們雖不見得有什麼大苦好吃,但至少要革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習慣。
做人要從吃苦做起,吃苦要從細微處做起。
吃得苦中苦,才做得人中人啊!
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平哥 的頭像
    平哥

    平哥/藍海豚的家

    平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